院校合作 千锋锋云智慧联合京东物流倾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背景介绍】“千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台生态共同体”打造“1+1+N”合作模式,以学校和千锋教育为主导,广泛引入百度、京东物流、东方国信、统信软件、龙芯中科、宇信科技等企业作为“N”,利用生态合作企业的数字化技术优势,面向智能供应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创新云运维、电商直播、大数据等领域,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搭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育人平台,打造特高专业群的校企合作典范。
本方案是千锋锋云智慧联合京东物流围绕“大数据产业学院建设”共同研发,详见正文。
一、数字经济建设得到国家战略支持,人才需求旺盛
中国数字经济从2015年开始建设,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开端,随后相关政策在不断的出台、推动实施,具体到各省市,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城市对数据中心发展政策进行细化。
部分省市数字经济政策
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日益加快,据CSTD的调研统计,2022年,65.6%的企业在数字化人才方面的培训需求呈增长态势,《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千锋联合京东物流
产教融合共建“大数据产业学院”
结合当前国家未来战略发展亟待解决和攻克的核心技术,千锋与京东物流聚焦大数据方向,结合当前国内高速发展的大数据行业的需求,针对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专业建设的现状共建“大数据产业学院”。
千锋与京东物流将联合为院校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学院共建服务。通过开展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建在线平台、共建双创基地、实习实训承接、专业就业指导、技术培训就业等合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效融合。
大数据产业学院千锋建设思路
三、结合数字领域人才需求,建设人才培养标准
3.1专业课程建设
千锋联合京东物流在共建数字化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将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产业需求动态设置培养目标岗位,研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技术方向相关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优质IT人才培养高地。
校园供应链生态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课程内容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实训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8门,包括:高等数学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2)专业核心课程
设置了11门课程,包括:大数据导论、大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开发技术、数据同步与采集技术、分布式计算引擎、大数据实时计算、大数据消息队列技术、数据分析ETL工具、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任务调度、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3)岗位实习课程,包括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以京东物流实战业务场景为培养目标的电商物流一体化“实战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落实产教融合,实现以企业培养为主体,以社会为桥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培养质量。
(4)专业拓展课程
包括:军事训练、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仓库建设、毕业设计(论文)。
3.2建成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实训室
整合学校现有实训室资源和企业培训基地资源,共同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培训等功能,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建真实场景实践平台——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实训室,供经营实践、学术研讨、交流培训、社团活动等使用,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模式。
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实训室,培训教学场地至少满足40人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要求。按照培训教学内容,划分培训教学场地。
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物流实训中心配置京东完全自主研发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WMS),沉淀了京东物流多年仓储物流管理经验,使用真实运用于生产的WMS系统并配合真实的物流设备,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仓储作业技能。
图-京东JWMS核心功能模块
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系统
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系统,基于京东真实业务场景,在保护客户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采用脱敏数据,充分展示仓储各环节的真实业务,作为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源和展示平台。
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系统,包括数据API、Web客户端、服务端等多部分组成,采用B/S结构设计,采用最新分布式大数据计算平台,支持数据处理与任务调度,支持绘制基础图表,配套丰富模版,实现灵活部署与适配,并呈现丰富的数据展现形式。
智能仓储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
1)基于SQL的编写与执行实操模块;
2)基于在线数据源的可视化处理实操模块;
3)基于Python/R的算法编写与执行实操模块;
4)数据权限配置与管理;
5)作业布置、作业提交、判分等
3.3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锋云智慧为讲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其他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变革。同时,也推进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对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整合十余年校企合作经验,依托先进、海量的教学资源,千锋打造了为高校师生全方位服务的智慧学习云平台-锋云智慧教辅平台,可个性化定制在线编程及录制系统,重构传统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根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行教师实时教学成果分析和学生学习成长路径分析,配套面授课程视频及精品课。
课程讲义:作为校本教材提供给学生课前课后学习
讲师PPT:用于课内理论教学,翻转课堂使用
MOOC课程:用于学生课前学习,探测重点、难点
实验手册和实验代码:分学生实验手册和教师实验手册,指导实验过程
习题库:用户课前、课后的作业布置,用于阶段行测试
实训案例库: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可以用于大实训和毕业设计
3.4助力院校进行“1+X”认证体系建设
3.4.1 认证体系
认证伴随教学学习过程和一体化运营同时产生,实现课证融合和结果认证。千锋教育与京东物流打造的认证体系,认证对象包含在校学生、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认证。打通在校学生认证和企业从业人员认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融通。
3.4.2 学生认证
学生认证包含等级认证和专项认证,认证内容融入常规教学课程和实践操作中,通过课程学习和结果考核,以京东物流业务运营和岗位标准为基础,实现等级认证。通过一体化运营和核心岗位课程学习,实现专项认证。此认证体系与企业认证打通且互相关联、互相认可。
3.4.3 教师认证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岗位认证,并对教师和学生参与的频次、质量和收益做评估后实行对应的津贴补助,以资鼓励。
“1+X”认证体系
3.5“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从两个维度进行推进,一方面加强高校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引入千锋与京东物流的兼职企业讲师及认证特聘讲师,加强高校讲师与企业讲师的相互流动与相互学习,根据校企双方合作专业及学生规模,每年设定师资队伍培养的具体指标。
教师实践流动站
依托千锋教育全国21家分公司,300余人的教研团队和京东物流总部及七大区域分公司、若干省级子公司,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确立教师挂职锻炼、轮岗实习培养培训计划。
“双师”培训
拟定由千锋携手京东物流每年寒暑假组织两期应用型师资技术培训,校方选送2-3名行业学院技术讲师前往参加,培训周期5-10天,全部由千锋教育技术讲师授课。课程内容聚焦各专业方向中的热点技术和前沿知识,合作企业商业项目经验及相关资源分享。
企业认证讲师授课
根据校企双方合作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千锋教育派遣金牌讲师到校进行授课服务。依据学校具体师资情况,安排学校教师与千锋教育金牌讲师的教学任务,校企双方讲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千锋与京东物流部分讲师资源展示
3.6共同研发特色教材
教材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载体,是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基于十余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千锋凭借强大的教研实力积极联合高校和国家级出版社共同开发高质量教材和案例库,将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鲜活的实践成果纳入教材,为高校研发“精品、系列、前沿、实战”的高质量教材。
目前千锋与高校教育专家、清华大学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互联网大咖联合规划教材100本,现已出版50余本,已被近500所高校选用授课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3.7以赛促教,赋能实战型人才培养
千锋与京东物流将以优秀人才选拔和提升教育技能为基础,校企联合创立竞赛中心,承办相关赛事,从赛项设计、竞赛内容、评价体系、选拔标准等多维度出发,设立地方/区域竞赛中心,完成人才选拔、区域集训、赛事举办,合作完成竞赛指导工作。
千锋助力众多院校开展多种类型的大赛支持
3.8学生实训/实习/就业
对于疫情当下,国家关注稳就业促生产。大数据产业学院的学生每年可在企业进行1-2周的企业实训。企业为学生实训提供就业场景所需实训内容,制订学生实训教学计划,实训课程采取集中模块教学方式,保证学生校内、校外实训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千锋给超过百万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公益巡讲、免费学习等机会。 通过提供实习兼职机会、招聘会、实习实训活动、冬夏令营活动和公益巡讲等活动,千锋积极助力广大学生先人一步了解世界、先人一步掌握先进技术、先人一步跨入优秀企业,在成长路上始终先人一步。
四、先进的运营管理模式
推动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强特色化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重要支撑。
由千锋、京东物流手打造的大数据产业学院将依托完善的合作机制,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助力高校培养满足当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IT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